
BBC纪录片《拯救英国斗牛犬》:从“国民象征”到“健康危机”的救赎之路
BBC纪录片《拯救英国斗牛犬》(Saving the British Bulldog 2017)聚焦这一“英国象征”的生存困境:憨态可掬的外表下,隐藏着呼吸困难、髋关节发育不良、皮肤褶皱感染等致命遗传病。作为英国历史的“活符号”(曾象征勇气与坚韧,出现在二战海报、体育赛事吉祥物中),现代斗牛犬却因人类的“审美选育”(刻意追求短鼻、褶皱、敦实体型),成为“最不健康的犬种”——80%的斗牛犬需剖腹产,平均寿命仅6-8年,远低于犬类平均12年。影片跟随兽医、育种专家与动物保护者,记录“拯救计划”的争议与突破:从基因检测筛选健康种犬,到推广“功能性体型”(恢复较长鼻腔、减少褶皱),从公众教育破除“越丑越可爱”的误区,到法律禁止近亲繁殖。这里没有“悲情控诉”,只有对“人类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深刻反思:当一个物种的命运完全由人类掌控,我们是否有权为了“好看”而牺牲它们的健康?

一、健康危机:被“选育”毁掉的身体
纪录片开篇直击斗牛犬的“痛苦日常”,这些“人为畸形”让它们时刻与疾病为伴:
“短鼻窒息症”的致命威胁
斗牛犬的鼻腔长度仅为正常犬类的1/3,软腭过长阻塞呼吸道,导致它们即使安静时也会发出“鼾声”,运动后则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骤降至80%,人类低于90%即危及生命)。影片记录一只名为“坦克”的斗牛犬,因中暑被送医抢救——它的体温升至42℃,舌头紫绀,兽医不得不切开气管供氧。“坦克的主人以为它‘胖得可爱’,却不知道它每走一步都在缺氧。”兽医在片中无奈地说。
“皮肤监狱”与“骨骼枷锁”
面部褶皱是细菌滋生的“温床”,需每天用湿巾清洁,否则会引发溃烂;而刻意选育的“内八字”后腿,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80%的斗牛犬在5岁后出现跛行,甚至无法站立。X光片显示,它们的脊椎弯曲如“S”形,如同“被塞进错误尺寸的身体里”。

二、拯救计划:从“基因筛选”到“审美革命”
面对危机,英国启动多项“斗牛犬救赎”项目,影片记录其中的艰难与希望:
“健康育种”的科学尝试
剑桥大学遗传学家通过基因测序,找到斗牛犬的“健康基因标记”(如与呼吸道发育相关的FOXP2基因),筛选出12只“原始型斗牛犬”(保留较长鼻腔、正常体型,类似19世纪的斗牛犬画像),作为“种犬库”。育种专家莉兹用这些种犬与现代斗牛犬杂交,第一代后代的鼻腔长度增加20%,剖腹产率从80%降至30%。但这一做法引发争议——部分犬舍 owner 认为“失去了斗牛犬的标志性外貌”,拒绝参与。

“公众认知”的艰难扭转
动物保护组织发起“真实斗牛犬”运动,在社交媒体展示患病斗牛犬的照片(如因褶皱感染而脱毛的皮肤、因髋关节手术留下的疤痕),对比1900年与2020年的斗牛犬体型差异。伦敦一所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玩偶直观感受:“短鼻子玩偶”无法吹灭蜡烛(模拟呼吸困难),而“正常鼻子玩偶”可以——这种“寓教于乐”让新一代主人开始反思:“可爱”是否该以“痛苦”为代价?

三、历史之殇:从“工作犬”到“宠物畸形秀”
影片追溯斗牛犬的“形象堕落史”,揭示健康危机的根源:
19世纪:“斗牛勇士”的实用体型
最初的斗牛犬用于“斗牛运动”(19世纪被禁止),需要敏捷的身手和强大的咬合力,因此体型匀称(肩高50厘米,体重25公斤),鼻腔较长,运动能力堪比灵缇。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像显示,那时的斗牛犬能跳上马车,奔跑速度达30公里/小时。
20世纪:“萌宠经济”下的审美异化
随着“斗牛运动”被禁,斗牛犬从“工作犬”变为“家庭宠物”,育种者开始刻意培育“短鼻、皱脸、矮胖”的“萌态”——1950-2000年间,斗牛犬的平均体重增加40%,鼻腔缩短50%,而这一切仅为满足人类“反差萌”的心理。犬类行为学家在片中直言:“我们把斗牛犬变成了‘活着的毛绒玩具’,却忘了它首先是一条需要呼吸、奔跑、健康生活的狗。”

四、希望之光:少数派的“健康斗牛犬”
尽管阻力重重,仍有育种者坚持“逆流而上”,影片记录他们的“小众胜利”:
“老派斗牛犬”的回归
育种者马克拒绝迎合市场,坚持繁育“功能性斗牛犬”——保留原始体型,鼻腔长度达4厘米(可正常呼吸),褶皱仅2处(减少感染风险)。他的斗牛犬“布鲁托”能连续奔跑1公里,自然交配生下6只幼犬,寿命达11年,成为“健康斗牛犬”的范本。马克的犬舍虽每年仅售出10只幼犬(普通犬舍可达100只),但客户都是“懂行”的主人:“我要的是一条狗,不是一个需要终身服药的‘病人’。”

法律的“底线守护”
2018年,英国《动物福利法》修订,禁止繁育“过度畸形”犬种,违规者最高罚款2万英镑。影片结尾,一只健康的斗牛犬幼犬在草地上奔跑,它的鼻子湿润,呼吸顺畅,尾巴高高翘起——这个简单的画面,却承载着“让斗牛犬重新活成狗”的希望。

结语:我们欠斗牛犬一个“自然的身体”
当镜头最后定格在19世纪斗牛犬的画像与现代病犬的对比上,旁白问道:“如果斗牛犬有选择,它们会想要‘可爱的短鼻子’,还是‘能自由呼吸的长鼻子’?” 《拯救英国斗牛犬》最终告诉我们:人类对动物的“爱”,不应是将其改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尊重它们作为“生命”的本质需求。如今,健康斗牛犬的数量虽仍稀少,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真正的“可爱”,是看到它们奔跑时耳朵飞扬的模样,而不是躺在病床上喘息的痛苦。这场“救赎”,不仅是为了斗牛犬,更是为了找回人类对其他物种的“责任与谦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