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登堡与大象金宝》(Attenborough and The Giant Elephant,2017)是BBC推出的一部由大卫·爱登堡爵士主持的纪录片,聚焦19世纪“世界首个超级动物明星”——非洲象金宝(Jumbo,1861-1885)的传奇一生。影片通过爱登堡对金宝历史档案、标本与公众记忆的追溯,还原了这头大象从非洲野外被捕、辗转巴黎与伦敦动物园,最终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符号的历程,同时探讨了“动物明星”背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与早期动物保护意识的觉醒。

一、从非洲旷野到城市牢笼:金宝的“被迫成名”之路
纪录片开篇通过史料与动画还原了金宝的“悲惨起点”:1861年,金宝出生于苏丹南部(今南苏丹),约4岁时因象群被猎人围剿而被俘,辗转通过奴隶贸易网络被卖到巴黎植物园。1865年,因巴黎动物园象舍失火,金宝被转移至伦敦动物园,成为英国民众首次近距离接触的非洲象。
在伦敦,金宝凭借庞大体型(身高3.2米,体重6吨)和“温顺”性格迅速走红: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符号”:它成为伦敦动物园的“镇园之宝”,每年吸引超过200万参观者,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和查尔斯·狄更斯。孩子们可以骑在它的背上(动物园推出的付费项目),报纸以“友好的巨兽”为题报道它的日常,甚至衍生出以它命名的儿歌、玩具和“Jumbo”(意为“巨大”)的英文俚语。
“被迫表演”的代价:为维持“温顺”形象,饲养员用铁链限制金宝的活动范围(每天仅能在10米见方的区域移动),并通过食物奖励(如面包、啤酒)训练它配合游客互动。纪录片通过兽医档案发现,金宝在伦敦期间频繁出现刻板行为(如摇头、撞墙),其牙齿因长期咀嚼铁链磨损严重,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二、“明星的谢幕”:跨国争议与悲剧结局
1882年,美国马戏团经纪人巴纳姆以1万美元(相当于今天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金宝,引发英国全民抗议——超过10万民众签名请愿“留住金宝”,《泰晤士报》称其为“国家财产的流失”。但交易最终成行,金宝被装上特制轮船运往纽约,成为“巴纳姆马戏团”的头牌明星。
影片揭露了巡演背后的残酷现实:
高强度表演与健康崩溃:在北美巡演中,金宝每天需表演6场,包括站立、下跪、用鼻子卷取物品等动作,行程累计超过10万公里。1885年9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巡演中,金宝因疲劳和应激反应,在铁路轨道上被火车撞击身亡,年仅24岁(野生非洲象寿命可达60-70岁)。
死后的“商业剥削”:金宝的尸体被制成标本,骨骼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皮肤被制成填充标本巡回展览,甚至其名字被注册为商标,用于香烟、肥皂等商品——这种“死后商业化”,成为早期动物保护运动的导火索。

三、爱登堡的反思:从“征服象征”到“保护先驱”
大卫·爱登堡在片中以“历史见证者”的视角,将金宝的故事置于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演变中: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金宝的走红,本质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通过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娱乐工具”,彰显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支配权。但同时,金宝的悲剧也让部分公众开始质疑:“我们是否有权将动物从自然中夺走,仅为满足好奇心?”
早期动物保护意识的萌芽:金宝死后,英国成立了首个“反对动物虐待协会”,推动动物园改善动物福利,禁止“骑乘大象”等表演项目。伦敦动物园在20世纪初重建象舍,扩大活动空间,引入丰容设施(如泥坑、树枝),这些变革被认为是“金宝遗产”的延续。
现代视角的批判:爱登堡指出,尽管金宝的故事充满悲剧,但它让人类首次意识到“动物也有情感与痛苦”。通过对比现代动物园的保育理念(如伦敦动物园如今已停止大象展出,转为支持非洲野外保护项目),影片揭示了一个进步:从“将动物关起来观赏”到“保护它们在野外自由生活”,人类对动物的态度正在从“占有”转向“尊重”。

四、金宝的“遗产”:一个名字背后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影片结尾聚焦金宝的“多重生命”:
文化符号的延续:“Jumbo”一词至今仍是“巨大”的代名词,而金宝的故事被改编为小说、音乐剧,成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案例。
科学研究的意外贡献:金宝的骨骼标本为早期大象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其牙齿磨损情况帮助科学家了解圈养大象的饮食缺陷,推动现代动物园饲料配方的改进。
保护实践的启示:如今,非洲象因偷猎和栖息地丧失成为濒危物种,金宝的故乡南苏丹建立了以它命名的“金宝大象保护区”,通过反盗猎巡逻和社区共管,守护着与金宝血脉相连的野生象群。
结语:一头大象与一个时代的和解
当爱登堡站在伦敦动物园金宝曾经的象舍遗址前,手中拿着19世纪的游客门票时,他感慨道:“金宝的一生,是人类对自然从无知到反思的缩影。它用自己的痛苦,为后来的动物保护敲响了警钟。” 这部纪录片最终告诉我们:“动物明星”的光环背后,往往是个体自由的牺牲;而真正的进步,在于我们终于明白——让大象在非洲草原自由漫步,比将它们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正如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评论家所言:“我们爱上了金宝,却从未问过它是否愿意被爱。” 金宝的故事,是一曲写给所有“被迫成名”动物的挽歌,也是人类学会与自然平等对话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