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野天地》是央视推出的自然纪录片,聚焦纳米比亚中部的埃尔丁动物保护区,这里以丰富的爬行动物多样性著称,尤其生活着非洲大陆最大的蛇——非洲岩蟒。影片记录了生物学家道伍和杰克森的科考之旅:他们既要深入保护区抓获“脾气暴躁”的非洲岩蟒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救助四头陷入危险的成年长颈鹿,展现非洲荒野中“科研与救援”的惊险与温情。

核心看点:非洲岩蟒的“致命魅力”
非洲岩蟒是非洲体型最大的蛇类,体长可达6米,体重超100公斤,以羚羊、斑马幼崽甚至鳄鱼为食。影片通过近距离拍摄,揭示其“顶级掠食者”的生存策略:
伏击高手:常潜伏在水源附近的草丛中,利用保护色伪装,待猎物靠近时突然发动攻击,用身体缠绕使猎物窒息(缠绕力可达300公斤/平方厘米,能压碎肋骨);
“脾气暴躁”的防御:被捕捉时会发出嘶嘶声,用尾部猛烈抽打,甚至张口反击,道伍团队需用特制网兜和镇静剂才能安全接近,展现科研工作的危险性。

救援行动:长颈鹿的“生存挑战”
四头成年长颈鹿因干旱季节争夺水源,被困在保护区边缘的干涸河床,蹄子陷入淤泥无法动弹。影片记录了救援的关键步骤:
团队协作:用直升机勘察地形,地面人员搭建临时围栏防止长颈鹿受惊奔跑;
特殊装备:为长颈鹿注射镇静剂后,用吊机和软垫小心抬起身体,清理蹄子上的淤泥,整个过程需在90分钟内完成(过长时间麻醉可能危及生命);
野化放归:救援后将长颈鹿转移至有水草的区域,佩戴GPS项圈追踪恢复情况,体现“尊重自然法则”的救援原则(不干预健康个体的自然竞争)。

埃尔丁保护区:爬行动物的“王国”
除非洲岩蟒外,保护区还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爬行动物”,如沙漠巨蜥、纳米比亚侧颈龟等,影片通过微距摄影展现它们的独特适应能力:巨蜥用舌头收集气味分子定位猎物,侧颈龟能在干旱时钻入沙中夏眠,这些细节让观众窥见“爬行动物的生存智慧”。
作为央视非洲自然题材的代表作,《狂野天地》以“科研+救援”双线叙事,既满足了对非洲岩蟒等“冷门巨兽”的好奇,也传递了“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环保理念,适合喜欢野生动物纪实和科考探险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