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TV纪录片《探寻鲸之音》:座头鲸歌声里的“文化密码”与科学浪漫
AppleTV纪录片《探寻鲸之音》(Fathom 2021,又名《座头鲸揭秘》),跟随两位科学家——艾伦·加兰博士(研究鲸歌文化)与米歇尔·富内特博士(专注社交行为),在世界两端开启平行研究之旅:艾伦深入南太平洋汤加海域,记录座头鲸繁殖季的“复杂歌声”(每首歌包含10-15个主题,且群体内所有雄性会唱同一首歌,每年更新“曲调”);米歇尔则在阿拉斯加海域,通过水下麦克风和卫星标签,追踪鲸群的“合作捕猎”(用气泡网包围鱼群时的“交流信号”)。影片没有“揭秘式结论”,而是展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从最初假设“鲸歌用于求偶”,到发现“非繁殖期鲸群也唱歌”;从猜测“气泡网捕猎是本能”,到证实“年轻鲸鱼需向成年个体学习技巧”——这些“推翻假设”的瞬间,恰恰体现科学的“敬畏与开放”。

一、鲸歌:海洋中的“流动文化”
“群体歌曲”的“文化传承”
座头鲸的歌声是动物界最复杂的“声学信号”之一:雄性在繁殖季会连续唱歌22小时,且同一海域的鲸群“曲目完全一致”。更神奇的是“文化扩散”——1996年澳大利亚海域的鲸歌,两年后出现在6000公里外的法属波利尼西亚,证明鲸鱼通过迁徙学习“新歌”。艾伦团队用声谱图对比发现,鲸歌的“进化速度”堪比人类流行音乐,每年都会加入新的“音节组合”,而年轻雄性是“曲目更新”的主力。
“歌声之外”的“社交功能”
最初科学家认为鲸歌仅用于“吸引雌性”,但米歇尔在阿拉斯加观察到:非繁殖期的鲸群(包含雌性和幼鲸)会用低频脉冲“交流位置”,甚至在遇到虎鲸时发出“警报信号”。影片中,一群座头鲸听到虎鲸捕猎海豹的声音,竟主动游过去用尾鳍拍打水面驱赶虎鲸——这种“跨物种共情”与“复杂通讯”,让科学家重新思考鲸歌的“多功能性”。

二、科学研究的“浪漫与艰辛”
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对“科研日常”的真实呈现:
“等待与未知”的常态
艾伦团队在汤加海域漂泊3个月,前60天未拍到完整鲸歌,设备还多次被鲸鱼尾巴打翻;米歇尔为记录一次气泡网捕猎,在零下10℃的甲板上连续蹲守14小时——这些“失败与坚持”,打破“科学家总能轻松发现真理”的想象。
“跨学科合作”的突破
为分析鲸歌的“语法结构”,科学家联合语言学家开发算法,发现鲸歌的“主题重复模式”类似人类诗歌的“押韵规则”;而通过卫星标签数据,他们绘制出鲸群的“社交网络”:有的鲸鱼会与特定个体“长期结伴”,关系持续数年。

三、人类的“谦逊”:我们只是“倾听者”
影片结尾,艾伦和米歇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相遇,分享各自的“未解之谜”:鲸歌是否包含“个体名字”?幼鲸何时开始学习唱歌?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两位科学家说:“正是这种未知,让研究充满敬畏。” 正如导演德鲁·Xanthopoulos所说:“我们不是在‘揭秘鲸鱼’,而是在学习如何‘与另一种智慧生命对话’——海洋那么大,它们的歌声里,或许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故事’。”

结语:鲸之音,是自然写给人类的“邀请函”
当镜头沉入深海,座头鲸的低频歌声如教堂管风琴般回荡,画面切到科学家们在甲板上屏息倾听的侧影——这一刻,人类与鲸鱼的距离不再是物种差异,而是两个智慧生命对“存在”的共同思考。《探寻鲸之音》最终告诉我们:科学的意义不仅是找到答案,更是保持“好奇与谦逊”,承认世界上还有许多“我们尚未理解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