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龙鱼和上等鸟类》(The Golden Dragon, The Upper Bird,2015)是央视推出的文化主题纪录片,聚焦亚洲文化中被赋予特殊地位的金龙鱼与“上等鸟类”(如鹤、孔雀等),探索它们如何超越生物属性,成为权力、财富与精神信仰的象征,以及人类为拥有它们所倾注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背后的文化动因。
金龙鱼:水中的“权力图腾”
在亚洲文化中,金龙鱼(美丽硬仆骨舌鱼)被视为“水中活宝石”,其魅力源于多重文化符号的叠加:

龙的化身:因鳞片泛着金属光泽、体型修长如“龙”,被东南亚华人称为“龙吐珠”,象征帝王权威与吉祥瑞气。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皇室和富商以饲养金龙鱼彰显地位,一条过背金龙幼鱼价格可达数千元人民币,成年极品个体甚至拍出百万高价。
财富密码:风水学中,金龙鱼被认为能“招财镇宅”,企业老板常将其养在办公室鱼缸,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纪录片中,新加坡鱼商展示了为金龙鱼定制的“宫殿级鱼缸”,配备恒温系统、水质监测仪,年养护成本超过10万元。
生存传奇:作为古老的淡水鱼类(起源可追溯至侏罗纪),金龙鱼亲鱼会将鱼卵含在口中孵化(“口孵”习性),这种“护子行为”被解读为“家族延续”的象征,进一步强化其文化价值。

上等鸟类:羽族的“精神象征”
“上等鸟类”则以鹤、孔雀、鹦鹉为代表,成为人类追捧的对象:
鹤的仙风道骨:东亚文化中,丹顶鹤象征长寿、高洁,日本皇室徽章“十六瓣八重表菊纹”旁常伴鹤纹;中国明清文人以“松鹤图”祝寿,认为鹤是“仙人坐骑”,其优雅的体态和嘹亮的唳声被赋予“超凡脱俗”的气质。
孔雀的权力美学:印度教中,孔雀是毗湿奴神的坐骑,尾屏象征“宇宙的秩序”;在东南亚宫廷,孔雀羽毛是皇室专属装饰,缅甸国王的王冠曾镶嵌上千根孔雀尾羽,平民私藏即判死罪。
鹦鹉的“语言魔力”:能模仿人类说话的鹦鹉,被视为“沟通天地的使者”。古代航海者带鹦鹉出海,认为其叫声能“驱邪避灾”;现代宠物市场中,非洲灰鹦鹉因“词汇量超1000个”成为高端宠物,售价可达数十万元。

人类的“追逐与执念”
纪录片通过鱼商、养鸟人、收藏家的故事,揭示人类为拥有这些生物所付出的代价:
自然的反噬:过度捕捞导致野生金龙鱼濒危(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东南亚雨林的孔雀栖息地因盗猎者的陷阱遭到破坏;
文化的异化:部分人为追求“极品金龙鱼”,通过近亲繁殖培育畸形个体(如“独眼龙鱼”),违背自然规律;
救赎与反思:影片结尾,印尼保育人士建立“金龙鱼繁育中心”,尝试野化放归;日本传统养鹤人则放弃商业展示,转而参与湿地保护,展现“从占有到守护”的观念转变。
文化内核:超越语言的生命崇拜
无论是“水中龙”还是“羽中仙”,这些生物的魅力本质是人类对“力量、美丽与灵性”的向往。纪录片引用一位收藏家的话:“我们饲养它们,其实是在饲养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这种跨越语言的生命崇拜,既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警示着“热爱需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全片以亚洲多国的文化场景为背景(中国鱼缸市场、印尼皇室鱼塘、日本鹤居神社),通过微距摄影展现金龙鱼鳞片的光泽、孔雀开屏的绚烂,最终在“人类执念”与“生物保护”之间引发深思——当这些生命不再是“收藏品”,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时,它们的“王国”才真正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