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60种致命动物》(Deadly 60 on A Mission)第2-3季全28集:斯蒂文·巴克肖的致命生物追踪
BBC出品的《60种致命动物》第2-3季,由探险家斯蒂文·巴克肖(Steve Backshall)带领团队,深入全球20+危险区域,用27.4G的1080P影像(含低码水印版本),延续“寻找世界最致命生物”的冒险。

第2季(8集)聚焦南非、澳大利亚、亚洲、南美洲等大陆,第3季(20集)拓展至阿拉斯加、尼泊尔、委内瑞拉等更偏僻之地,总计记录超40种致命动物,从剧毒的内陆太攀蛇到凶猛的科莫多巨蜥,从“死亡翻滚”的短吻鳄到“滑翔刺客”的埃及秃鹫,每集都充满“无保护接触”的惊险瞬间——斯蒂文徒手捕捉响尾蛇、与短吻鳄同游佛罗里达沼泽、乘坐直升机潜入澳大利亚鳄鱼巢穴,用镜头展现“顶级掠食者的致命魅力”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敬畏”。

两季核心:从大陆到极地的致命图鉴
第2季:大陆致命生物的“生存法则”南非薮猫的“草原伏击”:斯蒂文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用红外相机拍到薮猫(体长1米,肩高60厘米)的“垂直起跳”捕猎——能跳起2米高捕捉飞鸟,成功率达60%,远超狮子的20%。

澳大利亚内陆太攀蛇的“毒液之王”:在昆士兰沙漠,斯蒂文与爬行动物学家合作,记录这种“陆地上最毒的蛇”(一口毒液可杀100人)的攻击速度:0.13秒内完成“咬击-注射-松口”,且能精准控制毒液剂量(对威胁目标释放全量毒液,对猎物仅用1/3)。
佛罗里达短吻鳄的“死亡翻滚”:在沼泽地,斯蒂文潜入水下拍摄短吻鳄捕猎野猪,目睹其用3700牛顿的咬合力锁住猎物,通过“死亡翻滚”(每秒旋转1.5圈)撕裂皮肉,而鳄鱼的“瞬膜”(第三眼睑)在水中仍能清晰视物,确保攻击精准。

第3季:极地与岛屿的“极端致命者”阿拉斯加棕熊的“鲑鱼争夺战”:在卡特迈国家公园,斯蒂文记录棕熊在瀑布顶端的“守株待兔”——用前爪拍打跃出水面的鲑鱼,单只棕熊每天可捕获30条鲑鱼,储存脂肪准备冬眠。影片拍到罕见的“熊王对决”:两只成年雄熊为争夺最佳捕鱼点站立打斗,熊掌拍击声在山谷回荡。

印尼科莫多巨蜥的“细菌猎杀”:在科莫多岛,斯蒂文跟踪巨蜥群捕猎水牛,记录其“致命策略”:咬伤后不急于进攻,而是跟随水牛3-5天,待唾液中的50种致命细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发败血症,最终水牛倒地,巨蜥群一拥而上分食,进食时用锯齿状牙齿撕下整块皮肉,吞咽速度达每分钟2公斤。
尼泊尔眼镜王蛇的“巢穴守护”:在奇特旺国家公园,斯蒂文发现眼镜王蛇的“母性本能”——雌蛇用身体搭建“巢穴”(落叶堆),产卵后守护45天不吃不喝,若有威胁(如 mongoose)靠近,会主动攻击,毒液量是普通眼镜蛇的3倍,能在1小时内杀死大象。

影片价值:致命背后的生态警示
斯蒂文在追踪中多次强调:“‘致命’是生物的生存武器,而非主动攻击人类。”第3季特别加入“保护视角”:南非野狗因栖息地碎片化数量锐减,科莫多巨蜥因游客干扰导致孵化率下降,而人类活动(如非法捕猎、农药使用)是多数致命动物濒危的主因。正如斯蒂文在阿拉斯加拍摄时所说:“当你与棕熊对视,看到的不是‘杀手’,而是‘荒野的守护者’——它们的致命,正是自然平衡的一部分。”
(注:影片为英语中字,第3季含未播出特辑(第20集),收录拍摄花絮与“最惊险未公开镜头”,适合对动物行为学与探险纪录片感兴趣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