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蜂杀手》(Honeybee Blues,2009)聚焦全球蜜蜂危机,揭示欧洲蜜蜂(Apis mellifera)面临的生存威胁及其对人类粮食安全的深远影响。作为商业蜂蜜生产的主力和全球授粉产业的核心(规模达1千亿美元),蜜蜂承担着人类三分之一食物供应的授粉任务,然而农业工业化、栖息地破坏以及寄生螨的肆虐,正将这一关键物种推向绝境。

影片核心锁定“狄氏瓦螨”(Varroa destructor)——这种被称为“蜜蜂最大杀手”的寄生螨,通过吸食蜜蜂幼虫和成虫的血淋巴(体液),不仅直接削弱蜜蜂免疫力、缩短寿命,还传播残翅病毒等致命病原体,导致蜂群崩溃。目前,狄氏瓦螨已席卷全球,唯独澳大利亚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暂时幸免。镜头记录了螨害肆虐的蜂箱:蜜蜂翅膀残缺、行动迟缓,蜂螨在巢脾上爬行的特写画面触目惊心,直观展现“每只蜂螨都可能摧毁一整个蜂群”的残酷现实。

此外,影片追溯蜂螨的传播史:其原始寄主为东方蜜蜂(如中华蜜蜂),后者在长期协同进化中形成抗螨机制;而20世纪中期,蜂螨随国际贸易传播至西方蜜蜂(欧洲蜜蜂),由于缺乏抗性,西方蜜蜂遭受毁灭性打击,美国、欧洲等地蜂群损失率一度高达50%。澳大利亚科学家丹尼斯·安德森(Dr. Denis Anderson)的研究成为主线,他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关闭蜜蜂体内吸引蜂螨的基因”,为拯救野生欧洲蜜蜂提供可能。

影片也反思人类活动的责任:单一化种植导致蜜蜂食物来源减少,杀虫剂(如新烟碱类)破坏蜜蜂神经系统,城市化进程割裂栖息地。当镜头扫过因缺乏授粉而枯萎的果园,旁白警示:“蜜蜂的消失,不是物种灭绝的故事,而是人类自身粮食安全的警钟。”
全片以“科学侦探故事”的叙事节奏,穿插澳大利亚原始丛林中健康蜂群的珍贵画面,与螨害重灾区的惨状形成对比,最终落脚于“保护蜜蜂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核心,呼吁从政策、农业实践到个人行动的全方位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