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纪录片《战后日本景象 2012》全2集以英语对白搭配中英字幕,系统梳理了二战后日本从废墟到经济奇迹再到泡沫破裂的跌宕历程。影片通过详实史料与亲历者访谈,剖析这个战败国如何在短短二十年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为何在八十年代陷入泡沫经济泥潭,最终开启“失去的二十年”。

第一集:废墟上的崛起(1945-1970年代)
开篇镜头定格在1945年东京的焦土——美军轰炸使66个主要城市40%地区化为废墟,760万复员军人与150万海外遣返者涌入缺衣少食的本土。然而,转机在1950年代悄然降临:朝鲜战争的“特需订单”(累计35亿美元)为日本带来第一桶金,纺织、金属等行业率先复苏;麦克阿瑟主导的民主化改革(解散财阀、赋予女性选举权、制定和平宪法)则为经济腾飞扫清制度障碍。纪录片重点介绍了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倾斜生产方式”理论——优先发展煤炭与钢铁产业,通过“能源-材料”循环带动整体经济。到1968年,日本GDP超越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新干线通车、东京奥运会举办等标志性事件,见证着“经济奇迹”的辉煌。

第二集:泡沫幻影与漫长调整(1980年代-2010年代)
镜头转向八十年代的“日本第一”狂热:东京土地价格在1988年同比暴涨65.3%,“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成为流行语;企业热衷“土地抵押-银行贷款-再购地”的循环游戏,工薪族也通过贷款炒房炒股,“天道未必酬勤”取代了战后的勤劳价值观。影片通过野口悠纪雄等经济学家的访谈,揭示泡沫根源: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倒逼央行降息,过剩资金涌入股市楼市;金融自由化改革缺乏监管,银行盲目放贷催生投机狂潮。1990年泡沫破裂,日经指数从39000点暴跌至14000点,企业负债高达800万亿日元。纪录片最后聚焦“失去的二十年”:政府通过量化宽松、产业升级艰难应对,但人口老龄化、传统制造业衰落等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当镜头扫过2010年代的“低欲望社会”——年轻人放弃购房、企业收缩海外扩张,观众得以窥见这个曾经的经济巨人在转型中的挣扎与反思。

全片以“政策-市场-文化”三重维度,展现日本如何借助外部机遇(冷战红利、技术转移)与内部韧性(教育立国、企业创新)实现崛起,又因过度投机与制度滞后陷入停滞。从废墟中的黑市交易到银座的奢华消费,从工厂流水线的“过劳死”到泡沫破裂后的“蛰居族”,影片通过个体命运的沉浮,勾勒出战后日本社会的集体记忆,也为理解现代经济体的周期律提供了深刻案例。

声明:本站发布的资源仅为个人学习测试使用,所有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盘分享,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请支持购买正版!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