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纪录片《亚瑟王的失落王国》(King Arthur’s Lost Kingdom 2019)以考古学家爱丽丝·罗伯茨(Alice Roberts)的实地调查为线索,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与科技手段,试图揭开亚瑟王传说背后的历史真相。这位被称为”永恒之王”的凯尔特传奇领袖,其故事长期游离于神话与史实之间,而纪录片通过解构中世纪文献与物质遗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可能的”真实亚瑟”形象。
罗伯茨团队聚焦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的不列颠——罗马帝国撤离后的”黑暗时代”,此时盎格鲁-撒克逊人正从欧洲大陆入侵,与本土凯尔特人激烈冲突。通过对英格兰西南部廷塔杰尔城堡遗址的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枚刻有”Artognou”字样的6世纪石碑,其名字与”亚瑟”(Arthur)的威尔士语词源”Artos”(熊)高度吻合。在康沃尔郡的铁器时代 hillfort( hillfort)遗址,碳十四测年显示此处曾在亚瑟传说的关键时期(约500年)发生过大规模战斗,出土的罗马式头盔残片与《不列颠诸王史》中”亚瑟佩戴罗马头盔”的记载相互印证。
纪录片对传说元素进行了科学解读:”石中剑”可能源于凯尔特人对铁器时代仪式武器的崇拜,类似文物在德文郡墓葬中曾有发现;”圆桌骑士”的平等理念,暗合凯尔特部落军事民主制的特征;而”梅林”的原型或为公元6世纪威尔士诗人塔利辛(Taliesin),其作品中多次提及一位”领导凯尔特人反抗撒克逊人的战争领袖”。通过数字地形建模技术,罗伯茨还原了传说中卡美洛城堡的可能位置——萨默塞特郡的格拉斯顿伯里突岩,此处发现的罗马时期引水渠与防御工事,显示其曾是重要权力中心。
片中两种学术观点的碰撞引人深思:传统学派认为亚瑟是罗马-不列颠贵族安布罗修斯·奥里利厄斯的副官,在巴顿山战役中击败撒克逊人;而新锐学者则主张”亚瑟”可能是多个历史人物的融合体,其传说内核是凯尔特人对抗外来侵略的集体记忆。罗伯茨最终倾向于”历史原型+神话建构”的结论:”无论是否存在单一的亚瑟王,他的故事承载了一个民族在动荡时代对英雄的渴望。”当镜头扫过威尔士出土的6世纪战剑,剑身上的螺旋纹饰与亚瑟王旗帜上的”红龙”图腾遥相呼应,观众得以窥见传说与历史交织的迷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