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矮星号:前300万年》(Red Dwarf: The First Three Million Years, 2020)是一部三集纪录片,完整追溯了英国邪教科幻喜剧《红矮星号》(Red Dwarf)的创作历程与文化影响。通过联合创作者道格·奈勒(Doug Naylor)、演员及幕后团队的深度访谈,影片以“时空穿越”的叙事结构,揭秘了这部自1988年首播、IMDb评分8.1、豆瓣评分8.7的经典剧集,如何从低成本科幻喜剧成长为跨越三十年的文化现象,以及孤独的太空流浪汉李斯特(Dave Lister)、失败的全息投影英雄里默(Arnold Rimmer)、服务型机器人克里顿(Kryten)与进化猫(The Cat)这组“废柴四人组”的诞生故事。
第一集:废柴英雄的诞生(1980年代-1990年代初)
纪录片开篇回溯剧集的“草根起源”:1980年代,道格·奈勒与搭档罗布·格兰特(Rob Grant)在英国喜剧俱乐部表演时,萌发了“太空版《蒙提·派森》”的创意——将工人阶级的市井幽默与硬核科幻元素结合,主角设定为“全宇宙最后一个人类”。最初剧本因“设定过于黑暗”被BBC多次拒稿,直到1988年,凭借“全息人+猫人+机器人”的奇葩组合与“太空版办公室政治”的荒诞剧情,《红矮星号》第一季才得以在BBC二台深夜时段播出。影片曝光了早期试播集的未公开片段:最初的“猫”角色由女性演员饰演,里默的全息投影效果因预算不足只能用蓝色滤镜实现,甚至飞船模型是用废弃玩具改造的。演员克里斯·巴里(Chris Barrie)回忆:“我们拍第一季时,道具组连像样的太空服都没有,我的‘制服’其实是二手潜水衣改的。”尽管制作粗糙,剧集却以独特的“失败美学”走红——李斯特的懒散乐观、里默的官僚主义执念、猫的虚荣自恋与克里顿的“过度服务”性格,精准戳中英国观众的自嘲心理,第二季便跃升为BBC收视黑马。
第二集:宇宙漫游与创作危机(1990年代中-2000年代)
第二集聚焦剧集的“黄金时代与分裂阵痛”。随着 popularity 攀升,制作预算从每集3万英镑增至30万英镑,第三季引入机器人克里顿(罗伯特·莱顿 Robert Llewellyn 饰)后,“四人组”阵容定型,剧集也从“太空生存喜剧”转向更宏大的科幻命题:平行宇宙(S2E6《Parallel Universe》中出现女性版“红矮星号”船员)、时间悖论(S3E1《Backwards》的“倒放时间”设定比《信条》早30年)、虚拟 reality (S2E2《Better Than Life》的沉浸式游戏梗),甚至探讨“AI觉醒”与“存在主义孤独”。影片通过编剧访谈揭示,这些脑洞背后是创作团队的激烈碰撞:道格·奈勒主张强化科幻内核,罗布·格兰特则坚持喜剧优先,最终导致两人在1995年第六季结束后分道扬镳。此后剧集陷入沉寂,2009年重启的第八季因“失去灵魂”遭遇口碑滑铁卢,演员克雷格·查尔斯(Craig Charles)坦言:“那段时间我们像在演自己的同人剧,观众想要的是那个‘不完美’的红矮星号,而不是光鲜亮丽的太空歌剧。”
第三集:邪典不灭与时代回响(2010年代至今)
最终集展现了《红矮星号》如何在流媒体时代重获新生。2012年,Netflix购入版权后,剧集在全球吸引新一批“星舰迷”,众筹制作的第十二季(2017年)回归低成本、高脑洞的初心,豆瓣评分回升至9.0。纪录片特别记录了2020年“30周年重聚”现场:四位主演在伦敦O2体育馆重现经典台词,台下观众举着“我爱克里顿”“里默是宇宙最差劲英雄”的标语牌合唱主题曲,场面宛如科幻迷的狂欢节。影片还探讨了剧集的文化遗产:它开创的“失败者联盟”叙事影响了《瑞克和莫蒂》《飞出个未来》等作品;“猫”的华丽造型与毒舌吐槽成为LGBTQ+文化符号;甚至NASA科学家曾在采访中表示,“红矮星号的‘垃圾回收飞船’设定启发了我们的太空碎片清理项目”。道格·奈勒在片尾感慨:“我们从未想过要改变世界,只是想讲一群废柴在宇宙中找乐子的故事——但也许,正是这种‘不伟大’,让它比任何英雄史诗都更贴近生活。”
全片以“科幻迷的朝圣之旅”为基调,穿插大量片场花絮(如“猫”的假发每次拍摄需耗时3小时打理)、粉丝自制动画与学术分析,既满足老粉的情怀需求,又为新观众提供入门指南。当镜头扫过全球粉丝的cosplay聚会、纹身图案与“红矮星号”主题酒吧时,观众会明白:这部剧集早已超越“喜剧”范畴,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避难所——在浩瀚宇宙中,我们或许都是“红矮星号”上的“失败者”,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像李斯特那样,在罐头豆子与星际尘埃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