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甲午祭》堪称一部对甲午战争进行深度剖析与系统反思的鸿篇巨制。该片共分为四集,分别从战略、精神与信仰、制度以及国运四个关键维度,对甲午战争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
纪录片巧妙地勾勒出19世纪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以“战略与政略”“精神与信仰”“制度与文化”“战争与国运”这四个维度为切入点,生动且细致地重现了甲午战争的整个进程。它不仅深度挖掘了中日对决胜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全面检讨了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巨大创痛,以及从中汲取的深刻教训和浴火重生的契机。
这部纪录片超越了战争本身,将反省延伸至制度与文化层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揭示了中日两国国运在甲午年早已埋下的伏笔,草蛇灰线般地预示了两国未来的走向。同时,它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相隔120年、看似天壤之别却面临同样战略困境的两个甲午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集“战略之误”中,自1840年以来,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促使清政府开启了革新图强的洋务运动。然而,朝鲜东学党起义却点燃了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一触即发,大清朝堂却依旧一片混乱。主和的李鸿章在战争已不可避免时,心思全放在如何守局而非战局上。中国无力组建与北洋海军规模相当的舰队,此后在世界海战史上,中国人的名字长时间销声匿迹。
第二集“血性之失”里,日本大本营制订的“作战大方针”计划周全,清政府却采取陆军攻、海军守的作战方针。甲午战争初期,日本就将目光锁定旅顺,企图在此建立与清军直隶决战的大本营。此役中,数十万中国军人奔赴战场,两万五千多人英勇阵亡。
第三集“制度之殇”讲述,日本军队攻占旅顺后,迅速从大连湾海运至威海附近登陆,与联合舰队从海陆两个方向对北洋海军形成夹击之势。由于清政府统治制度的腐朽,北洋海军在日军集结、航渡、登陆过程中,竟未进行任何袭扰和突击。甲午海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制度的腐朽不堪。尽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制度上的封建残留。
第四集“国运之问”中,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加速了日本的资本主义进程,也让日本的军国主义野心极度膨胀;对中国而言,众多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华民族已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中国从此踏上了寻路之旅。甲午战争无疑是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顺应时代潮流则能蓬勃发展,若抓不住历史机遇,便会面临国家衰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