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解放军火箭军成长记》以历史纵深与时代视角,全景式展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壮阔征程,彰显大国重器背后的忠诚与担当。

砺剑铸盾:从零起步的战略征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与战略包围,新生的共和国在危机中开启国防现代化的艰难探索。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的战略决断,为战略导弹力量的诞生埋下火种。初创时期的官兵们在西北戈壁的风沙中白手起家,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测绘弹道数据、搭建发射阵地。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划破长空,标志着中华民族终于拥有了捍卫国家安全的“争气弹”。此后数十年,这支深藏深山的神秘部队始终保持战略沉默,在沉寂中完成从单一核威慑到核常兼备的转型,逐步构建起覆盖远中近程、能对陆海空多维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武器体系。

换羽新生:从“二炮”到火箭军的跨越
2015年12月31日,北京八一大楼军旗猎猎。习近平主席向火箭军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宣告这一新型军种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从“第二炮兵”到“火箭军”,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职能使命的历史性拓展——从战略导弹部队向战略军种的转型,标志着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作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火箭军肩负着“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既要锻造可信可靠的核反击能力,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又要发展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增强常规作战的战略制衡效能。成立以来,火箭军加速推进信息化转型,新型导弹武器系统陆续列装,“东风”“长剑”系列导弹在朱日和沙场阅兵、南海演训等重大行动中频频亮相,展现出日益增强的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

剑指苍穹:新时代的强军之路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我们是光荣的火箭军!”这首军歌道出了全体官兵的使命担当。在大山深处的导弹阵地上,官兵们以“身在洞库心向党”的绝对忠诚,践行着“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誓言。他们创新开展“科技练兵”,攻克复杂电磁环境下突防技术,实现导弹发射模式从“固定发射”向“机动发射”、“单一平台”向“多域协同”的突破;在渤海之滨的演训场,新型导弹武器系统完成作战检验,精准命中目标,标志着火箭军实战能力达到新高度。从“大国剑魂”的忠诚铸魂,到“大国剑锋”的备战强能,从“大国剑光”的严实作风,到“大国剑法”的科技创新,火箭军正以“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过硬本领,守护着和平天空。

如今,这支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战略力量,正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奋勇前进。从戈壁荒滩到林海雪原,从高原戈壁到深海大洋,一枚枚倚天长剑时刻保持待发状态,以“大国长剑、其锋必利”的雄姿,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声明:本站发布的资源仅为个人学习测试使用,所有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盘分享,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请支持购买正版!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