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御膳房 2010》:揭秘清代皇家饮食的“规矩与变迁”
央视2010年推出的这部纪录片(全9集,国语中英字,742MB),以“御膳房”为核心,透过康熙、乾隆、慈禧、溥仪等帝王的饮食故事,揭开清代皇家饮食的“神秘面纱”——从食材采购到菜品烹制,从礼仪规范到文化融合,展现“帝王餐桌”背后的权力、礼制与时代变迁。

核心亮点:帝王饮食的“节俭与奢靡”“传统与西化”
《康熙的“节俭悖论”与御膳房的早期规范》“百味斋”的民间启示:康熙微服私访时,见京城“蜜香居”老板以便宜包子帮扶百姓,而达官贵人却在楼上铺张浪费,遂赐字“百味斋”倡导节俭。他本人“身御敝褥,足用布袜”,甚至尝试每日吃窝窝头节省开支,却因御膳房“选料极致”(露水和面、顶级玉米面)导致成本反增,揭示“皇权体制下节俭的局限性”;
防投毒的“制度设计”:为避免王位争夺中的食物投毒,御膳房实行“试毒银筷”“太监尝膳”制度,每道菜需经6道工序检查,确保帝王饮食安全。


《乾隆的“苏式偏爱”与御厨张东官的传奇》南巡带回的“苏州味道”:乾隆六下江南,对苏州菜情有独钟,将织造府厨役张东官纳入御膳房。张东官擅长“苏造肉”(五花肉加九味香料烹制),其“随季节调整香料配比”的技艺深得乾隆喜爱,《乾隆膳底档》记载,他曾在18天内为皇帝做了27道“打头菜”,成为“御膳房掌勺第一人”;


“国宴的烦恼”:礼仪与实用的冲突:乾隆在丰泽园宴请将领兆惠,宴席需行“三叩九拜”之礼,茶水要跪着喝,菜肴上桌时已凉透,习惯“大碗喝酒”的兆惠直言“既开心又受罪”,反映皇家礼制对饮食本身的“束缚”。


《慈禧的“奢华极致”与“镶银牙”的无奈》“一餐百菜”的排场:慈禧每餐需上108道菜,即便晚年牙齿残缺,仍执着于“烧猪皮”等硬菜。御厨为迎合她,发明“镶银牙”——将猪肉剁成肉泥,嵌入银质模具蒸制,形似牙齿却入口即化,展现“奢靡背后的精细”;
“回光返照”的御膳房:晚清国力衰退,御膳房却因慈禧的需求维持庞大开支,仅“燕窝”一项年耗千斤,对比民间饥荒,凸显“王朝末路的畸形消费”。


《溥仪的“西化转型”与番菜房的诞生》庄士敦影响下的“饮食革命”:溥仪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下,撤掉传统御膳房,设立“番菜房”专做西餐,菜单上出现牛排、布丁、咖啡等,甚至用刀叉代替筷子,成为“清代唯一吃西餐的皇帝”;


从“帝王”到“平民”的饮食落差:退位后溥仪在天津寓所仍保留西餐习惯,但食材已无法与宫廷相比,晚年回忆“御膳房的西餐虽精致,却不如平民的炸酱面自由”,折射时代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冲击。
文化解构:御膳房里的“权力与民生”


纪录片还澄清“满汉全席”的真相——历史上并无“满汉全席”之名,实为清末民初文人杜撰,清代皇家宴席以“满席”“汉席”分设,满席重烧烤、汉席重羹汤,并无“百菜合一”的奢华场景。同时,通过“道光天价片儿汤”(一碗面因层层审批耗资百两白银)、“皇帝的小吃白煮肉”(源自满族祭祀习俗,后传入民间)等故事,展现“皇家饮食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与反哺”。

(注:全片以主持人任志宏的沉稳解说,结合史料、文物与情景再现,还原清代御膳房的运作细节,适合历史与美食文化爱好者观看。)

声明:本站发布的资源仅为个人学习测试使用,所有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盘分享,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请支持购买正版!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