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西兰北岛最热门的冲浪海滩,原本只出现在深海的“白色死神”如今却贴着浪花游弋——大白鲨正在把浅滩当成新猎场。
《浅滩上的大白鲨》跟随海洋生物学家里利·埃利奥特与妻子艾梅柏·琼斯,用 90 分钟把一次“家门口的危机”拆解成三条紧迫任务线:

证据搜集
• 无人机+水下 360° 相机:在奥克兰东海岸拍到一条 4.2 米雌鲨距冲浪者不足 30 米,尾鳍几乎擦过冲浪板。
• 声学标签:给 6 条鲨鱼植入发射器,发现它们会在退潮时循着黄貂鱼群进入不足 2 米的浅水。
• 海水温度与饵料密度监测:过去十年近岸 SST 上升 1.4 ℃,鲻鱼群提前两个月抵达,鲨鱼随之“搬家”。

风险模型
• AI 预测:把鲨鱼轨迹、潮汐、浪高、冲浪人数输入模型,提前 3–6 小时推送“鲨情预警”到救生员手机。
• “虚拟围栏”试验:在冲浪热点布设磁感阵列,鲨鱼靠近即触发警报,误报率 <5%。

公众沟通
• 与毛利长老对话:在当地传说中,鲨神 Mangō-taniwha 是守护而非威胁;影片用传统仪式与现代科学并置,化解恐慌。
• “鲨口余生”亲历者访谈:冲浪者、潜水员、渔民各自讲述与鲨对视的 30 秒——恐惧、敬畏与共存的可能。

高潮段落发生在夜幕下的怀赫科岛。里利与艾梅柏把一条被渔网缠住的亚成鲨拖上快艇,剪断尼龙绳那一刻,鲨鱼尾鳍拍击甲板的声音像一记闷雷——既是警告,也是告别。
片尾字幕给出实时数据:2023/24 夏季,新西兰近岸大白鲨目击次数同比再增 27%,但 AI 预警系统已让重伤事故降至零。
导演把最后一帧留给一条被放生后迅速消失在深蓝里的白影——提醒观众:真正的“浅滩”不是海水深度,而是人类与顶级捕食者之间的认知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