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向大海 2020》:探秘海洋与人类文明的交织
纪录片《东向大海 2020》全 3 集,分别以《瞰潮》《探海》《乘风》为主题,带我们走进大海的世界,揭晓诸多关于海洋、人类工程以及海洋生物的奥秘。从世界三大危险职业的日常,到大型桥梁的维修与搭建,再到海上风车的安装,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知识,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答案。

第一集:《瞰潮》—— 与海浪共舞的危险坚守
《瞰潮》一集将镜头对准了那些与大海近距离接触、时刻面临危险的职业,也就是被称为 “世界三大危险职业” 的从业者们。他们的日常工作充满了挑战,每一次出工都是与死神的较量。
比如深海潜水员,他们需要潜入百米深的海底,进行海底管道维修、沉船打捞等工作。深海的高压环境对人体是极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患上减压病,甚至危及生命。在漆黑的海底,他们只能依靠潜水灯和手中的工具摸索前行,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暗流和海洋生物的威胁。

还有悬崖灯塔守护者,他们负责维护建在悬崖峭壁上的灯塔。灯塔大多位于偏远的海岛或海岸,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他们需要定期爬上陡峭的悬崖,检查灯塔的灯光设备、燃料储备等。遇到狂风暴雨天气,悬崖上的路湿滑难行,稍有疏忽就会坠入大海。
另外,风暴追逐者也在其中。他们专门追踪台风、海啸等极端天气,深入风暴中心收集数据,为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支持。在狂风巨浪中,他们乘坐特制的船只或飞机,承受着巨大的颠簸和噪音,时刻面临着被风暴吞噬的危险。
同时,《瞰潮》也展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的维修场景。斜拉桥高耸入云,桥面距离海面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维修工人需要乘坐特制的吊篮,在高空作业。强风会让吊篮剧烈晃动,他们不仅要克服高空恐惧,还要精准地完成桥梁部件的检查、更换等工作,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

第二集:《探海》—— 深入海底的工程奇迹与生物奥秘
《探海》一集聚焦于跨海大桥的海上搭建和海洋生物的神秘世界。跨海大桥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海上搭建的误差要求极高,通常控制在毫米级别。为了保证桥梁的精准对接,工程师们运用了先进的测量技术和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定位、水下声呐等手段,实时监测桥墩、箱梁等构件的位置和姿态,及时调整安装精度。
在海上搭建过程中,工人们需要面对恶劣的海洋环境。海浪的冲击、海水的腐蚀、台风的侵袭,都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需要在临时搭建的海上平台上作业,有时甚至要在水下进行混凝土浇筑等工作,确保桥梁的稳固性。

而海上大风车(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安装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叶片长达数十米,重量达几十吨,需要通过大型起重机将其精准地安装在风车的轮毂上。海上的风况复杂多变,起重机在吊装过程中会受到风力的影响而晃动,操作人员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在风浪中完成对接安装,确保叶片能够正常运转。
《探海》还带我们认识了神秘的海洋生物。你知道黄鱼会叫吗?其实,黄鱼在繁殖季节会发出独特的叫声,用于吸引异性。而活的带鱼则较为少见,因为带鱼生活在深海,离开海水后会因为压力变化而很快死亡,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带鱼大多是冷冻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世界上没有一条带鱼是人工养殖的,全部为野生。这是因为带鱼的生长环境特殊,对水质、水温、食物等要求极高,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实现人工养殖。而曾经数量众多的野生黄鱼,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如今已濒临绝迹,市场上很难见到野生黄鱼的身影,这也提醒着我们要保护海洋生态,珍惜海洋资源。

第三集:《乘风》—— 驾驭海风的能源探索与未来展望
《乘风》一集主要讲述了人类如何利用海洋的力量,尤其是风能,进行能源开发。海上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纪录片展现了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过程,从选址、打桩、安装风车到并网发电,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程师和工人的智慧与汗水。
在海上建设风电场,需要考虑众多因素。选址要避开航道、渔场等,同时要保证有充足的风能资源。打桩是基础工程,需要将巨大的钢桩打入海底数十米,以支撑风车的重量。风车安装完成后,还要进行并网调试,确保电力能够稳定地输送到电网。

除了风能利用,《乘风》也探讨了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通过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限制过度捕捞、治理海洋污染等措施,努力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让大海能够持续为人类提供资源和福祉。
《东向大海 2020》通过三集的内容,全方位展现了人类与大海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危险职业的坚守,到伟大的海洋工程,再到神秘的海洋生物和可持续的能源开发,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对大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和珍惜这片蓝色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