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村落 The Great Tribe》第一季:百个东方村落的本真印记与精神坚守
《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全 10 集(国语中字,1080P)是一部存档百个东方村落的轻氧纪录片,作为知了青年继《了不起的匠人》之后的又一匠心巨制,它带着观众逃离都市,去向慰藉心灵的精神净土。通过一百次抨击心灵的本真记录,为后世留下一本不被遗忘的村落百科全书,展现了中国村落独有的自然之美、人文底蕴与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

第 1 集:驯鹿村 —— 大兴安岭深处的消逝之歌
第一集聚焦大兴安岭北部的 “敖鲁古雅” 驯鹿村,这里只有 100 个村民,他们来自使鹿鄂温克部落,每天与驯鹿生活在一起,是中国唯一的驯鹿村,却正慢慢消失。
鄂温克人世代以驯鹿为伴,他们跟随驯鹿的足迹在大兴安岭深处迁徙,搭建撮罗子作为居所,用驯鹿的皮毛制作衣物,以驯鹿的乳汁为食。镜头记录下村民与驯鹿的亲密互动:老人轻轻抚摸驯鹿的脖颈,孩童在驯鹿群中奔跑嬉戏,驯鹿则温顺地啃食着苔藓。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驯鹿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年轻一代的鄂温克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山林,选择城市生活。
村里的老酋长看着日益减少的驯鹿和年轻人离去的背影,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他说:“我们的根在驯鹿身上,在这片森林里,要是驯鹿没了,我们的部落也就散了。” 这一集通过对驯鹿村日常的细腻拍摄,让观众感受到这个独特村落的脆弱与珍贵,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第 2 集:兰屿岛 —— 台湾海域的海洋乌托邦
第二集来到台湾的兰屿岛,不足 5000 名居民生活在这座小岛上,日夜与海共生,他们潜水捕鱼,造舟织布,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李安的《少年 π》也曾在此取景。
兰屿岛的居民是达悟族人,他们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男人们擅长潜水,不借助任何现代设备,就能潜入深海捕捉鱼类和贝类;女人们则精通织布,用树皮纤维织出色彩斑斓的丁字裤和披肩,上面的图案记录着海洋的故事。达悟人对海洋有着深深的敬畏,他们遵循着 “飞鱼季” 的传统,只在特定的季节捕捞飞鱼,以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
镜头捕捉到飞鱼季来临时的热闹场景:男人们驾着独木舟在海上穿梭,渔网撒下又收起,满载着银光闪闪的飞鱼;女人们在岸边忙着清理、晾晒飞鱼,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岛上的生活简单而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海浪声和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兰屿岛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第 3 集:禾木村 —— 喀纳斯湖畔的图瓦秘境
第三集讲述喀纳斯湖畔禾木村的故事,这里生活着神秘的图瓦人,他们久居山林,以放牧为生。每年冬天长达七个月,族民们依靠着无法切割的情谊,对抗严冬,与周边的美景构成了 “中国第一村”。
禾木村的房子是用木头搭建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中,每到秋天,周围的白桦林变成金黄,整个村子宛如童话世界。冬天,大雪覆盖了村庄,图瓦人便开始了漫长的冬季生活:男人们在雪地里放牧,女人们则在家中制作奶制品和手工艺品。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和睦,哪家有困难,全村人都会伸出援手。
春节时,全村人会聚集在一起,喝着马奶酒,跳着传统的舞蹈,庆祝新年的到来。一位图瓦老人说:“冬天再冷,只要大家在一起,心里就是暖的。” 这一集展现了图瓦人坚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民族情谊,让观众领略到禾木村在严寒中的温暖与美丽。
第 4 集:木梨硔 —— 黄山之巅的天空之城
第四集聚焦黄山上的木梨硔村,这座连宫崎骏都画不出的天空之城,坐落在 800 多个台阶之上的高山古村,藏身云海,与世隔绝,自明朝建立至今,村民一直隐匿于此,如今很多人走出大山,只剩 166 名村民守护着这里。
木梨硔村的房子依山而建,白墙黑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种植茶叶和山核桃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物资运输全靠人力搬运,挑夫们肩上扛着沉重的货物,沿着陡峭的台阶一步步向上攀登,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村民开始经营民宿,接待前来观光的游客。但大多数村民依然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害怕过度开发会破坏村子的宁静和自然环境。一位村民说:“我们住在这里,不是为了赚钱,就是喜欢这份清静。” 木梨硔村就像一颗隐藏在黄山之巅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纯净的光芒。

第 5 集:老达保 —— 滇缅边境的音乐之乡
第五集来到云南、缅甸交界处的老达保村,这是一个音乐村。照祖先的说法,这里的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诞生的民族。村民们没接受过专业理论,甚至连乐谱都看不懂,但 80% 的人拿起吉他就能唱歌,这里也被称作 “中国维也纳音乐小镇”,是寻梦环游的心之归处。
拉祜族人热爱音乐,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节日庆典,他们都离不开歌声和乐器。村里的老艺人会教孩子们弹吉他、唱山歌,将拉祜族的音乐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的歌曲大多讲述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爱情的向往,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感染力。
镜头记录下拉祜族人唱歌的场景:在月光下的晒谷场,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弹着吉他,唱着歌谣,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一位年轻的拉祜族歌手说:“音乐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能让我们忘记烦恼,感受到快乐。” 老达保村用音乐向世界展示了拉祜族的热情与活力。
第 6 集:东壁村 —— 闽南海岸的滩涂重生
第六集讲述福建东壁村的故事,600 年前闽南人迁至此处,开始 “靠海吃海” 的生活。3 年前这里还垃圾遍地,经不断改造后,现在已是摄影师心中的胜地,海上夕阳让这里成为最美滩涂,村民们在海上建造了 “牧场”,紫菜是这片大海最丰富的回馈。
东壁村的村民以养殖紫菜为生,他们在海上搭建起成片的紫菜架,每当退潮时,紫菜架在滩涂上形成一道道美丽的线条,与夕阳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为了改善村里的环境,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种植树木,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的东壁村,不仅是紫菜的产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年都有大量的摄影师前来拍摄滩涂夕阳和紫菜养殖的场景。村民们也开起了农家乐和摄影工作室,日子越过越红火。东壁村的重生,展现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改变家乡的决心。

第 7 集:东梓关 —— 郁达夫笔下的网红新村
第七集聚焦浙江东梓关村,1932 年因郁达夫的小说为人熟知。80 多年过去,年轻人为谋生离开家乡,村子面临消亡。2016 年,设计师让小村重生为 “网红村”,白墙黛瓦,美得像吴冠中的画,1300 元一平米的别墅,像城市人未曾做过的梦。
东梓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里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但随着年轻人的离去,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逐渐破败。设计师来到村里后,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老房子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一批别墅,这些别墅既美观又实用,价格也十分亲民。
改造后的东梓关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让许多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开起了民宿、茶馆和手工艺品店。村子重新焕发出活力,成为了一个既有历史韵味又具现代气息的 “网红村”。东梓关的蜕变,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村落活化的可能性。
第 8 集:坪朗村 —— 湘西大山的苗韵新声
第八集来到湖南吉首的坪朗村,这里被称为 “湘西后花园”,旁边是 “世界最美大桥” 矮寨大桥。层山环绕之中,钢铁连接之下,村民们用苗绣记录自然,以苗鼓震动世界,他们拥抱现代生活,也不妨碍对原始、传统的固守。
坪朗村的苗族妇女擅长苗绣,她们的绣品图案精美,色彩鲜艳,题材多取自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苗鼓是坪朗村的另一张名片,男人们敲起苗鼓,鼓声震天,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习苗绣和苗鼓,传承着苗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坪朗村的村民也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他们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一些年轻人还开起了网店,销售苗绣和当地的土特产。坪朗村就像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苗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第 9 集:达祖村 —— 川滇交界的东巴密码
第九集讲述四川云南交界处达祖村的故事,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有着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的文字形态 —— 东巴文。时代变迁,传统文化无以为继,村里便重建了东巴小学,当很多原始村镇开始变得商业化时,这里流传千年的纳西文明仍不息不止。
达祖村的村民是纳西族人,东巴文是纳西族的古老文字,被誉为 “活着的象形文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东巴文的人越来越少,东巴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村里重建了东巴小学,聘请东巴老师教授孩子们东巴文、东巴舞和东巴经。
镜头记录下孩子们在东巴小学学习的场景:他们跟着老师一笔一划地书写东巴文,跳着欢快的东巴舞,朗诵着古老的东巴经。村里的老东巴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达祖村就像一个东巴文化的守护者,让这一古老文明得以延续。
第 10 集:老牛湾村 —— 黄河长城的千年守望
第十集来到黄河与长城握手之处的老牛湾村,这里是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塞,有着难以言状的壮美风景。因为发展旅游业,老村现已荒无人烟,纯朴的老牛湾人却依旧面朝黄土,不急不躁,坦然面对时代更迭,新旧交替。
老牛湾村的老房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黄河岸边,与古老的长城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们搬到了新的居住地,老村逐渐荒废。但一些老人依然舍不得离开,他们守在老村里,过着种地、放羊的生活。
一位老人说:“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虽然老村荒了,但我们的心还在这里。” 老牛湾人用他们的纯朴和坦然,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包容。这一集让观众感受到了老牛湾村的历史厚重感和村民们的豁达心态。

《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通过对 10 个村落的记录,展现了中国东方村落的多样风貌和丰富内涵。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传统和生存方式,它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或坚守、或变迁,却都散发着本真的魅力。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这些村落的存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致敬,让人们在逃离都市的喧嚣后,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