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之歌》:大兴安岭的生态长卷与人文史诗
由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历经 30 个月精心打造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山岭之歌》(国语中字,1080P),于 12 月 16 日至 20 日每晚在 CCTV9 中央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这部以大兴安岭森林、雪原、江河、湿地生态系统为框架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挖掘了大量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故事,既展现了大兴安岭四季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变迁与发展成就,在冬日里为全国观众铺开了一幅中国最北山岭的壮美画卷。


第一集:雪原无垠 —— 冰封世界的生命律动
第一集以 “雪原” 为主题,聚焦大兴安岭的冬季景象,展现冰封世界中生命的坚韧与活力,以及人与雪原的互动故事。
大兴安岭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厚厚的积雪覆盖大地,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50 摄氏度。镜头捕捉到雪原上的野生动物:紫貂在雪地里留下细密的足迹,它们凭借厚实的皮毛抵御严寒,敏捷地捕食啮齿类动物;驼鹿在雪深及膝的林间跋涉,寻找埋在雪下的苔藓和灌木嫩枝;雪鸮则静静地站在雪堆上,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等待猎物出现。这些生灵在极端环境中演化出独特的生存策略,构成了雪原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生活在雪原的人们,用智慧适应着这片土地。一位老猎户传承着祖辈的驯鹿技艺,他带着驯鹿群在雪原上迁徙,依靠驯鹿的指引找到隐蔽的觅食地,夜晚则在传统的撮罗子里生火取暖。而年轻的林业工人则驾驶着雪地摩托,在林区巡逻,监测雪情和火情,保护着雪原下的森林资源。此外,纪录片还通过历史影像,回顾了早期开发建设者在雪原上开辟道路、建立林场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二集:森林秘境 —— 绿色海洋的岁月沉淀
第二集将镜头对准 “森林”,深入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探寻这片绿色海洋中的生态奥秘、历史遗迹与人文故事。
大兴安岭的森林以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为主,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镜头从高空俯瞰,无边无际的森林如同绿色的波浪,在山岭间起伏。林间,松鼠在树枝间跳跃,忙着储存松果;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此起彼伏,它们在为树木 “治病”;各种鸟类在林间筑巢、鸣唱,构成了热闹的森林交响曲。纪录片还记录了科研人员对森林生态的研究:他们测量树木的生长数据,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森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中还隐藏着悠久的历史遗迹。考古学家在密林深处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见证了上万年前人们在此生活的痕迹。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散布在林间,他们的狩猎文化、桦树皮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森林孕育的独特人文瑰宝。一位鄂温克族老人展示了如何用桦树皮制作器皿,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森林的敬畏与感恩。同时,纪录片也展现了现代林业的转型:从过去的大规模砍伐到如今的可持续经营,伐木工人变身护林员,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第三集:江河奔流 —— 生命之水的南北交响
第三集围绕 “江河” 展开,讲述大兴安岭的河流如何滋养这片土地,以及人与江河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其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嫩江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独特的冻土和水资源系统,使其成为东北地区的 “水塔”。镜头跟随河流的走向,记录下它们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的过程。春季,冰雪消融,河水上涨,形成壮观的春汛,为沿岸带来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泥沙。江水中,大马哈鱼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繁殖,这一自然奇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摄影爱好者和科研人员。


生活在江河沿岸的人们,世代依赖河流生存。一位老渔民保留着传统的造船和捕鱼技艺,他用桦木打造的渔船轻巧耐用,在江面上划行自如,渔网撒下又收起,收获着江河的馈赠。而年轻一代则利用网络直播,将江中的特产如冷水鱼、山野菜等卖到全国各地,让大兴安岭的味道走出深山。纪录片还深入探讨了江河与冻土的关系:冻土像海绵一样储存水分,调节河流水量,而河流的流动又影响着冻土的分布,这种相互作用维系着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将对整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集:湿地灵韵 —— 地球之肾的生态密码
第四集聚焦 “湿地” 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展现大兴安岭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以及人们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大兴安岭的湿地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湿地等,它们如同 “地球之肾”,净化水质、蓄洪防旱,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镜头捕捉到湿地的美丽景象:夏季,湿地开满了各色野花,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鸟在这里栖息繁殖,它们的身影在水面上倒映,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秋季,湿地的水草变成金黄,候鸟开始南迁,湿地成为它们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当地居民深知湿地的重要性,自发参与到湿地保护中。一群志愿者定期在湿地周边清理垃圾,监测水质变化,向游客宣传湿地保护知识。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湿地的变迁,他的照片不仅展现了湿地的美,也成为呼吁保护湿地的有力武器。纪录片还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科研价值,科学家通过对湿地沉积物的分析,能够了解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变迁和环境演化,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合理开发的湿地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欣赏湿地美景的同时,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


第五集:生态圈谱 —— 万物共生的平衡之道
第五集以 “生态圈” 为总纲,将雪原、森林、江河、湿地串联起来,展现大兴安岭整个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与平衡,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角色与责任。
大兴安岭的生态圈是一个有机整体:森林为雪原提供防风屏障,雪原的融水滋养森林;江河连接着森林与湿地,输送养分;湿地则净化水源,反哺江河。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纪录片通过跟踪一只狼的活动轨迹,展现了它如何在森林中捕猎、到河边饮水、在湿地边缘休息,其生存离不开生态圈的各个部分。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是生态圈的受益者,也是守护者。边防战士在国境线上巡逻,保护着这片土地的完整与安全;林业工作者开展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工作,维护森林生态;文化传承人将祖先的生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纪录片还通过对比历史资料与现状,展现了东北地区实施振兴战略以来的变化:从过去的资源依赖型发展到如今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兴安岭的生态圈更加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岭之歌》通过五条生态主线,将大兴安岭的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重、人文之鲜活融为一体。从雪原上的生灵到森林中的遗迹,从江河里的渔歌到湿地中的鸟影,再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之道,影片挖掘出的真实故事不仅展现了大兴安岭人的正能量,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记忆与发展历程。它将自然与人文之美传递给世界和未来,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唯有守护好这片山岭的生态,才能让 “山岭之歌” 永远传唱。

声明:本站发布的资源仅为个人学习测试使用,所有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盘分享,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请支持购买正版!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