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背大猩猩 Silverback 2024》
2024年,英国纪录片《银背大猩猩》将镜头对准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国家公园的密林中,记录了野生动物摄影师维阿内特·詹格特(Vianet Djenguet)与一支科学家团队的“生命赌注”——让一头重达450磅、以攻击性闻名的银背大猩猩“凯撒”完成“习惯化”训练。这项被称为“东部低地大猩猩最后的希望”的任务,不仅要突破人类与野生大猩猩的信任壁垒,更需在武装冲突、盗猎威胁的夹缝中,为这一全球仅剩不足400只的濒危物种寻找生存出路。
密林深处的“信任博弈”
影片开篇,维龙加国家公园的晨雾中,詹格特与灵长类学家玛丽·穆卡巴(Marie Mukaba)匍匐前行,他们的目标是“凯撒”家族——由1头银背雄猩、3头成年雌猩和2只幼崽组成的东部低地大猩猩群体。“习惯化”是保护生物学的关键技术:通过长期无威胁接触,让野生动物逐渐适应人类存在,为后续的科研监测、反盗猎巡逻和生态旅游奠定基础。但“凯撒”的过往让任务充满危险——2018年,它曾因攻击盗猎者而被称为“复仇大猩猩”,其脖颈处至今留着猎枪子弹的疤痕。
镜头记录下“习惯化”的艰难:前三个月,团队每天凌晨4点出发,在距猩猩家族50米外静坐8小时,不发出任何声音。第78天,幼崽“小泰山”因好奇靠近詹格特的相机包,“凯撒”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用手掌猛拍地面,树叶如雨点般落下。玛丽在对讲机中冷静指令:“保持静止,呼吸均匀——它在测试我们的底线。”这场对峙持续了12分钟,最终“凯撒”转身离去,留下惊魂未定的团队。“这不是屈服,是暂时的‘容忍’。”玛丽事后解释,“大猩猩的智慧远超想象,它们能分辨‘威胁’与‘中立’。”
银背家族的“生存史诗”
随着信任的建立,镜头逐渐深入“凯撒”家族的日常:黎明时分,“凯撒”会用后肢站立,捶打胸膛宣示领地,其吼声可传播3公里;雌猩“露西”用手指为幼崽梳理毛发,去除寄生虫;“小泰山”模仿成年猩猩折断树枝,却因力气太小摔了个跟头,引发家族成员的“低笑”(一种类似喘息的轻柔声音)。这些细节颠覆了人们对大猩猩“凶猛”的刻板印象——它们拥有复杂的情感,会为死去的同伴哀悼,也会为争夺配偶展开“仪式化战斗”(而非致命攻击)。
然而,平静之下危机四伏。第5集“盗猎阴影”中,团队在猩猩觅食区发现了套索陷阱,金属齿上还沾着猩猩的毛发。维龙加国家公园护林员保罗·卡加梅(Paul Kagame)在片中展示了反盗猎装备:“我们有200名护林员,却要守护8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而盗猎者有AK-47和夜视仪。”2021年,该公园已有12名护林员在巡逻中牺牲。为保护“凯撒”家族,团队不得不缩短观察时间,协助护林员设置红外相机陷阱,追踪盗猎者行踪。
从“习惯化”到“社区守护”
影片的转折点出现在第7个月:“小泰山”意外感染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根据“习惯化”协议,人类不能直接干预,但玛丽通过远程观察发现,“凯撒”竟主动带领家族迁移至海拔更高、空气更清新的竹林区,并将最嫩的竹笋留给病愈的幼崽。“这是动物的‘自我疗愈’智慧,也证明我们的‘不干预’是正确的。”玛丽感叹。
与此同时,团队启动“社区参与计划”:向附近村庄提供替代生计培训,教村民制作手工艺品(而非依赖盗猎或砍树),并承诺将未来生态旅游收益的30%用于社区医疗。村民卡桑加(Kasanga)在片中说:“以前我以为大猩猩是‘偷玉米的怪物’,现在知道它们能带来游客,孩子就能上学了。”这种转变,让“凯撒”家族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50平方公里扩展到120平方公里——人类与猩猩的生存空间,终于开始重叠而非冲突。
希望的“指纹”
影片结尾,詹格特用长焦镜头捕捉到“凯撒”的特写:它的右眼下方有一道独特的疤痕,如同人类的指纹。“每一头大猩猩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也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科学家在片中强调,东部低地大猩猩的粪便能传播植物种子,它们的觅食行为能促进森林更新,“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整个刚果盆地的生物多样性。”
2024年6月,“凯撒”家族迎来新成员——一只健康的雌性幼崽,团队为它取名“希望”。当“希望”第一次抓住詹格特伸出的手指时,镜头缓缓拉远,密林中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照亮了大猩猩与人类指尖相触的瞬间。正如影片旁白所言:“习惯化不是让它们适应我们,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它们共存。在这片被战争和盗猎撕裂的土地上,‘凯撒’的故事证明:信任,是所有生命共有的语言。”
《银背大猩猩》以克制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濒危物种保护的现实困境与人性光辉。它不仅记录了一头银背大猩猩的传奇,更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命运,早已在这片蓝色星球上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