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津 Tokyo – Ga 1985》:一场跨越时空的电影致敬之旅
《寻找小津 Tokyo – Ga 1985》,又名《东京画》,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对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之作。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展现了文德斯对小津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小津安二郎的影响力与文德斯的创作契机
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备受尊崇的大师,他一生追求以日本传统的审美方式描绘处于日常状态下的普通人,其作品对欧美和亚洲的许多后时导演产生了深远影响,维姆·文德斯便是其中之一。1982 年,文德斯在罗马的一次放映会上选择播放小津的《东京物语》,这部作品触发了他拍摄属于自己版本“东京物语”的念头。文德斯推崇小津,是因为小津在掌握了全球通用的电影语言后,能从中调制出完全个人的景观,在拍摄事物时让事物保存原有的身份。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深深吸引了文德斯。
文德斯的创作理念与对电影本质的界定
文德斯在片初把电影的本质界定为“提供一个这个世纪人类的真实和可行的图像,从而让人能够认清自我”。这一理念与小津的创作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度,小津的作品往往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人性和社会现实。文德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也能让观众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对自身和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纪录片的内容呈现
对照不同时期的东京
《寻找小津》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小津的作品中展现的是具有传统日本国民性的东京,而三十年后,文德斯看到的东京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拍摄弹珠房、高尔夫等场景,认为这些与小津片中的日本国民性已截然不同,但如今这些却也成了日本国民性的一部分。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东京城市的变迁,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多样化的拍摄对象
文德斯在纪录片中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通过与他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小津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理念。同时,他还拍摄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如柏青哥店里痴迷的人们、维修不锈钢挡洞扇的工人、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以及餐厅外食物样品制蜡工厂的工人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和人物,构成了东京这座城市的真实面貌,文德斯以平淡的笔触记录下这些瞬间,就像小津当年拍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样。
影片的风格特点
文德斯在拍摄《寻找小津》时,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他没有刻意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是以一种细腻、真实的方式展现东京和小津的世界。这种风格使得影片具有一种质朴的美感,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内涵。
《寻找小津 Tokyo – Ga 1985》不仅是文德斯对小津安二郎的致敬,更是一次对电影艺术和人类生活的深入探索。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导演不同却又相通的艺术追求,以及电影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方面的强大力量。